95后为何频现“闪辞”现象? 企业用人观或需转变

2018-09-17 20:51:00  文化产业网 

  随着校园招聘的相继落幕,大量95后开始走上工作岗位,迎来人生又一起点。从校园到职场,95后也面临着职业生涯的诸多选择与考验。根据今年8月LinkedIn领英发布的《第一份工作趋势洞察》报告,95后第一份工作的平均在职时间为7个月,远远低于80后、90后群体,成“闪辞”主力军。为何95后“闪辞”现象凸显?第一份工作是否会影响求职者未来择业?有专家表示,随着新一代自我意识的觉醒,“闪辞”或逐渐成为常态。一方面,企业招聘、用人观需转变,另一方面,求职者也应夯实核心技能,提升其不可替代性。

  首份工作在职时间变短 95后7个月“闪辞”

  “差不多两个月我就辞职了。每天重复性的工作以及看不到头的通宵加班,让我实在受不了了……”今年8月底,95后职场新人陶杰辞去了在抖音的工作,去到一家主做艺术品复制的创业型公司。在他看来,相比“平台”,岗位的具体内容更加重要,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自己的去留。“我在抖音做的是视频审核,掌握一套规则之后,基本就是重复性、机械化的工作,这让我觉得学不到东西。”陶杰说。

  与陶杰相隔千里,在广州工作的刘泽宇(化名)职场经历更加丰富。毕业不到一年,他已经换了4次工作。“前三次的工作经历,最短的不足一个星期。之所以跳槽,都是因为从事的工作不是自己所感兴趣的。”

  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95后,已经一部分人有过辞职经历或者正在计划辞职。LinkedIn领英发布的《第一份工作趋势洞察》报告显示,在“第一份工作在职时间”方面,区别于70后(4年半)、80后(3年半)、90后(19个月),95后的第一份工作平均在职7个月就会选择辞职。近年来,职场人第一份工作的平均在职时间呈现出随代际显著递减的趋势。

  FESCO人力资源部经理南丽娜观察发现,从80后到90后再到95后,他们的离职周期在逐渐变短,离职率在逐渐增高,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究其原因,南丽娜认为,一方面,灵活就业、用工,跨行业的竞争等社会大环境导致了这一变化;另一方面,95后相对更加关注自身感受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发现工作与期待不符便会快速离职。

  “这种情况很正常,尤其是科技互联网公司的‘变动’更为明显。”从事猎头行业的陆海天说。同时,离职也源自年轻人成长太快,需求更大的发展机会。他认为,过去一个年轻人掌握一个行业核心的东西可能需要3到5年,现在可能半年就学会了。“网络信息时代,除了同行业的老师外,有太多人、太多信息渠道,让稍微有天赋的人就能够摸清行业的运作和脉络。”陆海天告诉记者,“以前没有5年以上经验猎头不会关注,现在刚刚毕业一年的小孩我都会关注他,这是时代赋能的力量。”

  “闪辞”倒逼企业转变用人观

  工作重复性强、时间超负荷……95后的辞职动机在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目前国内职场的一些问题。

  在智联招聘高级职业顾问李强看来,新雇主经济下,员工有更多维度的诉求,企业的用人观需要转变。一方面,员工成为新经济中的主体,尊重成为员工的第一诉求;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社群的崛起,伙伴关系取代了上下级关系,扁平结构取代了科层组织;加之雇员自我意识觉醒,员工需要更多赋权,在亲密的伙伴关系与坚定的价值导向下,实现自身的个人价值。

  “雇员不仅仅想做一颗螺丝钉,而是想寻求更大发展。企业的适当赋权对于员工发挥工作技能和潜能至关重要。”李强补充道,从另一层面看,某些产业面临严重的滞后现状,导致用工逻辑多停留在低端、重复的工作上,没有办法让员工获得成长。例如医药行业还停留在代工阶段,可能本科毕业生甚至研究生还做着检测、记录数据的事情等。

  因此,陆海天认为,经营者要想办法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尽可能到产业上游“干高级的事儿”,并且把某些工作的用人门槛不妨降低一些,也让雇员根据个人能力扮演不同角色。

  另外,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发展,将带来就业生态的改变。李强认为,人工智能等替代了大量的重复性劳动。员工急需知识迭代,掌握新的技能,实现更多的个人价值。

 很有必要且有益的一门课

  但记者注意到,在微博关于高校开设恋爱课的相关报道下面,吸引了不少网友的留言,褒贬之声不一。

  支持的人占主流:

  @鲁克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是刚需。

  @大山小区:有一类人爱情观真的不正确,学校不能只教课本知识,情感观念也是应该有正确的引导,可以有效减少犯罪率和自杀案例。

  @差点远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婚姻观是非常有必要的,藏着掖着只会引起日后走向社会的好多痛楚。

  @甄甄儿的:咱们国家对于恋爱的知识,一般都是从同龄人那里学来的,而同龄人的知识很多是不准确的,所以,这种课程早该开了,但一定要注意方法,不要成为鸡肋。

  反对的也不乏少数:

  @心理医生Mr唐:恋爱观始于价值观,不如多读书,多了解人情世故。

  @大唐圣僧:教科书式的恋爱,肯定不太实用。都按照教科书来恋爱的话,那就不用恋爱了。觉得条件合适,直接结婚就可以了。

  @CHENJIANXING:恋爱要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

  @Twink:一个个理论知识丰富,却很可能会死在恋爱的摇篮里。

  还有部分将信将疑者:

  @MIN-Wolves:这能管用吗?

  ……

  “开设和爱情婚姻相关的课程,是很有必要也很有益的。”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性别文化研究专家柯倩婷肯定地说。她进一步解释道,在恋爱交往过程中,往往会有很多冲突,大学生处理这种冲突,一般都经验不足,而这种冲突,可以通过理解知识来化解,比如,有人有控制别人的欲望,认为爱别人,就要去控制、骚扰、跟踪;还比如现在比较常见的分手暴力等,在这些方面都是有理论、有知识、有方法的。

  “现在,整个社会学都很注重人们情感方面的研究。因此,我认为这方面的课程很有必要,可以用理论上的知识告诉学生,如何理解交往中对方发出的信号?如何化解误会和矛盾?怎样做才是尊重他人?等等。”柯倩婷说。

  同时,她也强调,讲授恋爱知识,并不是让你成为恋爱高手,而是让你对爱情、情感、交往有更多的了解,当你日后面对具体问题的时候,有能力去处理。

  对此,夏翠翠的观点是,恋爱相关课程可能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但是,可以满足一部分人的需要,“我们师大女生比较多,所以,从平时来找我咨询的情况来看,有这部分需求的学生还是挺多的。”她举例说,比如,有失恋了走不出去的,有不知道如何解决恋爱冲突的,有因为个人人格问题导致恋爱失败的,“这样的学生是需要通过一些学习来解决自己的问题的。”

  夏翠翠表示,恋爱课程实际上是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加深对自我的了解、对自我成长经历的探索、梳理正确的婚恋观,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促进恋爱关系,并为将来的婚姻家庭生活做准备。“对恋爱婚姻方面正确的教育和指导,可以培养一个人建立幸福家庭的能力,让更多的人生活得有质量。”

  在采访中,专家们纷纷肯定了恋爱课程对于日后婚姻的益处。

  “在大学期间,学习一些理论知识,对日后的家庭生活肯定是有帮助的。”柯倩婷表示,大学生已经有了分析、反思的能力,用理论知识和现实中看到的父母的婚姻、电视中看到的浪漫爱情做对比,对自己日后的恋爱、婚姻都有指导作用。

  对授课老师提出不小挑战

  据报道,中国矿业大学的“恋爱心理学”由该校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段鑫星教授开设,她带领10余位专业教师团队共同研发了课程内容。为了走进大学生们的内心世界,段鑫星花了大量时间,恶补“年轻人的事物”,平时一有时间,她就在家里追剧,当下流行的网红剧、网红电影、综艺节目,她都不会落下。

  “要想真正讲好恋爱学,这是很有必要的。”夏翠翠对于段鑫星教授对课程的付出给予了肯定:“因为恋爱课程没有规定的教材和教学大纲,所以,很考验教授老师的能力和付出。如何更好地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这对老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到底应该如何讲授恋爱课程?有着多年授课与咨询经验的夏翠翠认为,心理学方面的课程跟传统的课程是不一样的,老师不是要直接去讲你应该怎么做,而是应该通过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来帮助他们做引导和总结,传递一些正确的观念和理念。“而学生的收获也是因人而异、因课而异,但真正贴近学生需要的课程,学生一定会有所收获。”

  柯倩婷也表示,现在我国在这方面学科上的研究还比较肤浅,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不断探索。

  因此,她建议讲授这门课的老师,第一,要以学生的需求为主导,老师要懂得当下这一代年轻学生所想、所需,要像段鑫星教授这样,在调研的基础上满足学生们独特的需求;第二,这是一门很实用的课程,不要简单地去灌输,而要让学生更多地去参与讨论交流;第三,这门课除了要讲一些交往上的知识和方法,最重要的是,要传递一种正确的观念,这个观念的基础就是要尊重生命,“这是构成这门课的基本价值观和框架。只有真正懂得了尊重,才能懂得如何去爱对方,这是恋爱与婚姻的关键。”

 

文化资讯
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