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华南史前考古的新突破

2019-04-03 11:35:50  文化产业网 


在大约2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居住在什么样的地方?使用什么样的生产生活工具?主要依靠什么食物为生?入选3月29日评出的2018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广东英德青塘遗址的发掘,为这些谜团的揭开提供了珍贵资料和扎实证据。这个经过3年考古发掘工作,出土古人类化石、石器、陶器等各类文物标本一万余件的遗址,系统展现了中国南方从狩猎采集社会向早期农业社会过渡的历史进程,这是华南史前考古非常关键的新收获,有望突破国内外学术界对华南—东南亚地区史前人类与文化发展认识的瓶颈。

 

出土的广东目前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陶器

 

考古人员对出土的人骨化石进行清理

出土各类遗物一万余件

青塘遗址位于广东省英德市青塘镇,于1959年被发现,上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广东省博物馆等单位曾两次对其进行过考古调查,但是均没进行正式考古发掘。遗址包括黄门岩1号至4号洞、吊珠岩、仙佛岩及朱屋岩等多处洞穴地点,是岭南典型的新旧石器时代过渡阶段洞穴遗址。

为全面了解遗址内涵、建立可靠的地层序列与年代框架,促进华南—东南亚地区新旧石器时代过渡阶段学术课题的深入探讨,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6年至2018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英德市博物馆等单位对遗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考古人员在黄门岩1号洞至4号洞4处洞穴地点共发掘54平方米,其中2号洞地点发掘面积最大,共30平方米,同时还对周边其他石灰岩洞穴开展了系统的调查工作。

由于洞穴堆积成因复杂,且多次受自然和人为扰动,因此青塘遗址的文化层堆积也异常复杂,且有多处堆积胶结情况严重 ,给发掘清理工作造成极大困扰。“比如黄门岩1号洞地点出土的人骨化石的清理,考古队员把铁锤、纲纤、手术刀都用上了,甚至还专门买了一套牙科工具,以尽量减少对化石结构的破坏。”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中心主任、青塘遗址考古发掘项目领队刘锁强介绍,通过考古发掘,青塘遗址发现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连续的地层堆积,各期的文化面貌具有明显阶段性差异,清楚地显示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文化演变的过程,共出土古人类化石、石器、陶器、蚌器、角骨器、动物骨骼化石及植物遗存等各类遗物一万余件,建立起距今约2.5万至1万年完整的地层与文化年代序列。

 

出土的墓葬遗迹与人骨化石

 

出土的鹿牙与鹿角

多项发现填补考古学空白

随着最后冰期气候变冷,晚更新世晚期现代人基于气候环境多选择洞穴作为居址,较晚阶段的人群选择大型洞穴作为主要生活居住区。“青塘遗址的特殊性在于其作为洞穴地点群,展现了华南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的聚落形态特征,而且不同时期的居住方式表现出阶段性特点,不同洞穴地点之间有显著的功能差别,单个地点中心营地内部又存在空间的功能区分,全面反映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现代人行为复杂化发展的新阶段及社会复杂程度。”刘锁强说。

更让考古专家兴奋的是青塘遗址的出土文物,填补了华南地区甚至是中国考古学的诸多空白。黄门岩1号洞地点发现1座墓葬,出土1具人骨化石,其葬式为蹲踞葬,即上肢蜷于胸前,屈膝下蹲,年代为距今13500年左右。专家推测,蹲踞葬的葬式可能与宗教信仰或埋葬习俗有关,说明那时候的岭南古人类已经具有明确的生死观念和有意识的埋葬行为。出土的人骨化石除头骨与左侧部分缺失较为严重外,右侧上下肢骨、脊椎与骨盆等保存较好,而此前,广东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几乎只有牙齿或者头骨化石,发现距今1万年以前保存较为完整的人体骨架尚属首次。此外,黄门岩2号洞地点出土年代超过距今2万年的穿孔蚌器,这是华南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穿孔蚌器。出土的测年数据在距今1.7万年左右的陶片,为广东目前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陶器,证明华南地区尤其南岭南北两侧距今2万至1万年大范围出现早期陶器。

考古发掘还证明,在距今2万年左右,华南地区古人类取食资源的范围也大大扩展。该遗址发掘出的动物种属以鹿为最大宗,包括水鹿、斑鹿及麂子等,此外还有食肉类、鸟类及啮齿类动物。除陆生动物外,螺蚌、龟鳖、鱼等水生动物发现数量亦较多。而且除少量保存情况相对较好的动物下颌骨、牙齿及角外,出土动物遗存多为动物骨骼残片,部分文化层出土动物骨骼破碎程度较高,发现大量长度在3厘米以下骨骼碎片,反映出古人类对肉食的加工利用程度非常高。此外,还发现有植物果核、禾本科淀粉粒。这些类型丰富的动、植物遗存是新旧过渡阶段广谱性采食经济的有力证据。

为深入探讨前沿课题提供了新契机

刘锁强介绍,遗址发掘之初就设计了明确的课题目标与技术路线,在常规田野考古发掘外,还引入年代学、古人类学、环境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土壤微形态、残留物分析、石料产地分析及三维重建等多学科理念与技术手段,全面提取、分析遗址内各类信息,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比如目前环境考古的初步结果显示,遗址最早阶段为末次冰期最盛期干冷气候,其后总体趋于转暖,但其间有多次程度不同的冷暖更替。这些从早至晚的气候环境变迁,与遗址的遗存分期及其所反映的工具技术、人类适应行为与文化的变化较为吻合,其考古成果不仅复原了岭南地区详实的古环境演变过程,而且清楚地揭示出新旧过渡阶段人类适应策略、史前文化演进路径之间的关系。

此外,青塘遗址考古发掘全面反映出晚更新世华南—东南亚现代人行为复杂化的新阶段。遗址内出土各类石制品3000余件,包括打制石器、石锤、使用砾石、石片、断块、碎屑、石料及少量穿孔石器、局部磨光石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单面硬锤加工的各类陡刃砾石石器,石器原料主要是利用周边的河滩砾石,无论是单边刃、多边刃还是盘状刃,其形态与加工技术运用都具有定型化生产的特点。以陡刃砾石石器为代表的定型化石器生产技术不断成熟,骨角器、穿孔蚌器、陶器、穿孔石器及局部磨光石器等新型工具门类不断涌现,再加上有意识的丧葬行为以及遗址所展现的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原始人群的聚落形态,这些都表明新旧石器过渡阶段现代人行为复杂化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新阶段。

正如专家所言,青塘遗址考古成果是华南史前考古的新突破,也中国史前考古的新进展,为深入探讨旧大陆东部现代人出现与扩散、东亚与东南亚史前文化交流、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等诸多前沿课题提供了新契机。



 

文化资讯
文化艺术